一、年度情况
(一)总体概况
德清农商银行作为地方绿色金融主力军,牢牢把握湖州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制,始终坚持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自身的长期战略和社会责任,高举绿色金融发展旗帜,坚持服务“三农”,支持“小微”,普惠大众,以实际行动助推绿色金融,致力于服务地方绿色经济发展。至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47.17亿元 ,占全部贷款14.67%,较年初新增13.94亿元,增幅42.08%。
创新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升级。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服务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目前地标绿色贷款余额136.68亿元,人行绿色专项绿色贷款余额47.17亿元。一是以产品为重点,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在全国首创“民宿乐”贷款,支持德清高端休闲度假新业态发展,荣获县“三进三服务”十大担当破难典型案例,累计为900余位民宿主送去近20亿元金融支持。首创 “绿币公益贷”支持“五水共治”,发放597户、1.58亿元,荣获全国绿色金融创新案例产品。创新“绿色工厂贷”,服务于企业经营、扩大产能、技术改造、厂区绿化等方面,发放255户、27.95亿元,激活绿色工厂名片的经济价值。二是以数据为支撑,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联合县金融办、县综合执法局,在全省首创“垃圾分类小微贷款”,通过绿色金融赋能垃圾分类的正向激励模式,形成政、银、企同共参与垃圾分类的良性循环,实现三方共赢。联合环保局开发全省首个“由清至绿”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自动采集系统中企业污染防治、巡查管理、建设项目环评、行政处罚、在线监测等28大类数据,实现数据支撑下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目前,共计参评企业5961条,其中我行信贷客户985家,其中红色、黑色类企业17家,以该评价结果为依据,退出“两高一剩”类产业6395万元。三是以服务为手段,畅通绿色融资渠道。成立县域内首家地信绿色支行,形成“以点带面、上下联动”的绿色金融发展新格局。在县内首发绿色金融债券,目前发行4亿元,专项用于绿色产业发展。
(二)2022年规划与目标
1.坚持科技赋能,推动绿色金融提质增效。
1)构建个人碳账户积分体系。以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生活为试点,构建个人碳账户积分体系,打开政府数据采集通道,对个人生活、出行、消费以及公益等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实现绿色画像,形成可量化可评估的绿色生活足迹。创新个人碳积分应用场景,拓展个人绿色信用积分在金融与非金融领域的应用。
2)深化运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以“信用+环保”创新“绿色信用贷”,对企业实施从环评审批到企业建成的环保竣工验收、排污许可、在线监测、信访投诉等全生命周期的评价体系。依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对企业进行分类监测,同时,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绿色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失信联动惩戒机制,推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在信贷支持、评级、利率倾斜等工作中应用,促进企业主动提升环境信用等级。
3)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广运用“绿贷通”平台,明确139工作机制,强化金融服务,确保2021年“绿贷通”平台服务企业数超4000户;二是运用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大数据+绿色金融”的技术优势,提升绿色企业的对接率及响应率,实现金融服务的“最多跑一次”。
2.坚持战略引领,明确绿色金融建设路径。
1)建立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生活试点方案。以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生活为发展目标,出台《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明晰发展路径。一是在“绿币公益贷”基础上,创新融合金融属性、公益属性、共享属性于一体的银行“个人碳账户”体系,填补目前个人绿色发展领域的“空白”。个人通过绿色支付、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公益等绿色环保行为减少的碳排放,自动为用户生成减排记录,并计入个人“碳账户”中,然后转化为相应的“积分”,可以通过兑换实物,也可以运用到贷款中,作为增额降利的一种手段,为居民提供更多金融实惠,引导客户遵守绿色义务,积极探索绿色普惠金融的可行模式,将普惠金融的良好基础与绿色金融的创新元素深度融合。二是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以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生活试点为目标,大力推广“智慧支付”工程,并在公交、菜场、医院、学校、社区、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应用;融入下渚湖和莫干山景区建设,推进智慧景区服务;以本地高中和浙工大莫干山校区为突破,夯实青年基础客户群。
2)实施绿色金融地方金融服务标准建设。德清是湖州推进“绿色智造”的主引擎和全省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模范,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家居等县域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70%,已成长为工业产值(全部)超千亿、储备项目超千亿的“双千亿”工业强县,在全省工业强排名20位。我县三大主导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家居在全县制造业的占比超过7成,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占全县九成以上,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同时,依托2个国家级孵化器、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6个产业研究院,借助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的召开和获批首个县域级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政策红利,以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车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地理信息+)逐步成长为全县第四大主导产业。2021年将结合县域内产业特色(全国县域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立高端智能地信产业地方标准。
3)明确环境信息披露范围。以湖州银保监分局制定的全国首个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框架为基础,进一步推动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升级,明确本金融机构的公共责任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进度。同时扩大在本县域内的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力,从更高层面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覆盖面及公信力。
3.坚持市场驱动,实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1)明确信贷投放导向,加大小微企业融资“增氧”力度。一是制定小微企业增户扩面目标,加大目标任务考核,秉承“存量提质、增量择优”的原则,对存量贷款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绿色行业金融支持,重点倾斜民营小微实体经济,优先支持疫情防控及受疫情影响企业;二是梳理存量流失客户。对历年已归还存量贷款进行全面梳理,从客户经营、融资总量、流失原因等维度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二次营销方案,巩固好存量优质小微信贷市场,平稳健康推动本行信贷增量投放;三是做好名单递推。根据县域工商注册企业数、纳税A类、B类企业名单、科技型企业名单、绿色工厂名单等,结合“百行进万企”、“三服务”等活动,通过进行数据清洗,筛选有价值客户,提供支行走访营销,进一步扩大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覆盖面,有效服务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确保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16亿元。
2)加强业务合作模式,提升绿色普惠品牌效应。一是开展绿色消费贷。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放心消费(民宿)单位”建设的实施意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放心消费民宿建设和重点民宿产业发展,深度服务绿色民宿产业发展,打造“放心消费”绿色品牌;二是深化园区合作,助推绿色普惠。加强与科技局、高新区、园区运营方开展合作,创新业务产品,结合园区特色开展“绿色园区贷”、“绿色租金贷”“绿色工厂贷”等小微绿色产品。三是加强与农业农村局、供销社的合作,全面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发挥农合联理事单位作用,加大 “两山”系列特色贷款推广,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等发展。四是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积极推广“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构建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服务体系。
二、环境相关治理结构
(一)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
从上到下依次设立董事会绿色金融委员会、领导小组、绿色金融部、绿色支行,形成董事会战略决策、领导小组部署推进、职能部门专业指导、绿色支行协同推进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制定《德清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德清农商银行绿色金融改革行动方案》,明确制定绿色金融目标,确保绿色金融工作有效开展,加强绿色信贷考核,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1.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制度体系。一是2021年根据各类绿色金融新政策,优化现有的绿色金融制度,形成涵盖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绿色文化等的多维度制度框架体系;二是出台《2021年绿色信贷指导意见》、《2021年绿色金融标杆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德清农商银行绿色信贷分类管理办法》等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凸显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发挥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制定《浙江德清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绿色金融业务考核实施细则》、《支行(营业部)及网点业务指标考核体系指标设置及说明》,制定差异化的绿色贷款授信政策,实行绿色年审制,调整绿色信贷审批权限,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表1. 银行机构绿色支行情况表
支行名称 |
批复时间 |
绿色信贷余额 |
绿色信贷占比 |
专职员工数 |
地信绿色支行 |
2018年11月11日 |
43972万元 |
100% |
7 |
三、环境相关政策制度
本行推出绿色自动映射标准,显化绿色金融资产管理。首推名单制、产品制、单列制自动映射办法,按照产业特征对接名单制、信贷产品对接产品制、行业投向对接单列制的原则,设置与央行、银保监会、绿金委等权威部门出台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贷款专项统计、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规定关联的标准映射模块,并依托绿色银行服务平台实现绿色金融资产地自动导入、逐笔识别、一键导出、数据可视。解决了信贷资产用途和笔数“多乱杂”等现状下的归类统计难问题,实现精准归类、精准统计,实时调整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投向和占比。通过配套建立各类信贷管理制度,加速绿色信贷投放。
四、构环境风险、机遇的分析与管理
(一)制订客户环境风险评估标准。一是完善授权范围。本行将信贷客户是否符合产业政策、环境监测标准、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等合规守法情况作为授信准入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授信审批应在信贷业务授权范围内。二是加强授信调查。本行应加强授信客户(项目)的尽职调查,客户经理应在贷前调查过程中认真核实企业环保、安全生产的依法合规情况。三是全面风险调查。授信客户存在关联企业的,经办支行(营业部)需将关联企业的环保、安全生产合规情况统一纳入贷前调查范围之内。若授信业务涉及担保人的,还应对担保人的环保、安全生产合规情况进行调查。四是加强沟通合作。本行在授信工作中应加强与环保、安监、市场监管局、经信委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实地调查和间接调查(包括政府网站、绿贷通平台、征信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情况信息。
(二)加强风险管理评级。一是开发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紧紧围绕绿色信贷标准化口径与自动化识别、建设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环境效益测算、创新绿色信用分等子项目,为绿色项目提供专业化的环境效应测算、风险评估和绿色评级的系统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环保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成功上线“由清至绿”企业信用环境评价系统。通过该系统对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环境信用评价,确定其信用等级。建立环境“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贷机制,有力督促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并将风险评级结果应用到授信审批等贷款流程中。二是在贷款合同中订立客户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声明和保证条款、客户接受贷款人监督等承诺条款,订立潜在风险客户及风险客户提交环境风险报告等义务条款,在资金拨付和贷后管理中强化对客户环境影响的跟踪监测与监督管理。
五、机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绿色办公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珍惜办公环境中的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等各种办公用品。截至2021年12月末,本行自有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耗的燃油14450.07升,较2020年减少3096.14升,降幅27.27%;营业、办公活动所消耗的纸张5.224吨,较2020年减少1.312吨,降幅33.54%;营业、办公活动所消耗的水30683.56吨,较2020年上升4025.40吨,增幅15.10%;营业、办公活动所消耗的电力6513412.2千瓦时,较2020年上升180211.8千瓦时,增幅2.85%。
表2. 湖州银行机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指标名称 |
披露细项 |
总量 |
人均 |
经营活动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资源消耗 |
机构自有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耗的燃油。(升) |
14450.07 |
23.12 |
自有采暖/制冷设备所消耗的燃料(升) |
- |
- |
|
营业、办公活动所消耗的水(吨) |
30683.56 |
49.09 |
|
采购的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间接自然资源消耗
|
营业、办公所消耗的电力(千瓦时) |
6513412.2 |
10421.46 |
营业、办公所使用的纸张(吨) |
5.224 |
0.008 |
|
购买的采暖/制冷服务所消耗的燃料(升) |
- |
- |
|
雇员因工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所消耗的能源。(升)-可选项 |
- |
- |
|
金融机构环保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
为提升员工及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所举办的培训活动或公益活动(人次) |
8914 |
|
六、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
制定环境效益计量标准,实化绿色生态效益计量,为绿色金融市场化奠定基础。以2021年12月末本行47.17亿元的绿色信贷余额来换算,可量化产生的环境效益为减排二氧化碳42518吨。
表3. 湖州银行机构投融资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指标名称 |
披露细项 |
|
绿色信贷余额及占比 |
绿色信贷余额(万元) |
471689 |
|
各项贷款余额(万元) |
3215331 |
|
绿色信贷占比(%) |
14.67% |
绿色信贷金额变动折合减排情况 |
折合减排标准煤(吨) |
44592 |
|
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吨) |
42518 |
|
折合减排化学需氧量(吨) |
0 |
|
折合减排氨氮(吨) |
0 |
|
折合减排二氧化硫(吨) |
0 |
|
折合减排氮氧化物(吨) |
2.25 |
|
折合节水(吨) |
0 |
七、 绿色金融创新及研究成果
表5. 银行机构绿色金融创新案例:全省首推GEP绿色金融贷 构建绿色经济新篇章
德清县在全省率先推出了GEP绿色金融贷,依托GEP核算决策支持系统,聚焦绿色金融支持“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和“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以GEP核算科学量化生态价值实现金融场景应用,拓展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价值转化实现途径。
一、拓宽“场景”:打通生态价值向金融价值转化渠道
在生态价值转化应用前进道路上,如何将无形的生态资产转化为民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有形价值,推动GEP从治理端向服务端延伸,成为摆在地方面前的必答题。面对难题,德清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以GEP核算为基础的GEP绿色金融贷、“绿币公益贷”等。通过科学量化评估项目生态效益,以项目生态价值为重要授信参考依据,向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企业主提供绿色金融增信支持。
二、意识“觉醒”:实现绿水青山量化成为有形补偿
近年来,德清县便深入推动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德清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成中国首个县域GEP核算决策支持系统(以下简称“GEP系统”),探索GEP核算体系从1.0版到2.0版的升级蜕变。从GEP系统的建设,到以GEP核算科学量化生态价值,再到实现多场景应用,德清在“两山”转化改革上的探索,为浙江乃至全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技术方案。德清农商银行联合县金融办推出基于单个项目生态价值评估的GEP绿色金融贷,通过科学量化评估项目生态效益,为项目主体提供绿色金融增信支持,将无形的生态信用转化为群众和企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有形价值。
三、数字“赋能”:聚焦生态绿币与绿色金融发展相结合
德清农商银行作为地方金融供给主力军,始终坚持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自身的长期战略和社会责任,坚持从民众需求出发,将GEP应用场景与“绿贷通”、“绿币公益贷”系统等服务端口业务贯通、流程衔接,打通金融支持与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民众提供参与GEP绿色金融贷的有效途径。自德清农商银行率先试行“生态绿币”奖励机制以来,逐渐形成社会群体与生态建设的“绿色闭环”,同时,将绿币及益币纳入“数字乡村一张图”管理,通过对接五水共治、环境整治、低碳行为等数据接口,建立“兑换点+加盟商”模式,助力民众“生态绿币”线上线下快捷兑换,实现数据共享交互的数字化管理。2021年,共计为民众兑换“生态绿币”11.23万枚。GEP绿色金融贷,正让每一棵树木、每一寸土地的生态价值变得“肉眼可见”,进而实现规划布局更协调、考核决策更精准、价值转化更可用。
八、绿色项目信息
德清农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4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券,明确其募集体资金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贷款。主要用于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德清段项目、德清下渚湖生态旅游提升工程(山地黄地块湿地生态治理工程)、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建设工程(绿色建筑二星标准)等。但目前的绿色项目融资余额均不足1亿元。